醫學影像是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是臨床上最重要的醫學檢查手段之一。醫學影像行業包括影像診斷設備和影像診斷服務兩大類。
醫學影像行業涉及多個相關產業,從上游的電子、機械、晶體材料等,到中游的影像診斷設備,如PET、磁共振、CT、DR、超聲等,通過PACS(醫學影像信息存儲與傳輸)系統連接下游的影像診斷服務,如各級醫院的影像科檢查、獨立第三方醫學中心服務、遠程影像診斷系統和AI輔助診斷等,形成了服務于人類醫療健康的整個醫學影像生態。
目前,國內醫學影像行業的整體市場規模據國金證券研究所測算達2000多億元;也有其他統計機構(36Kr、火石創造)顯示整體市場規模達4000億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6000-8000億元。
醫學影像設備的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據EvaluateMedtech統計,2015年全球醫學影像設備市場規模為389億美元,預計2022年達到503億美元,CAGR約3.7%。目前全球75%的醫學影像設備市場被西門子、GE、飛利浦、東芝四家占據,市場集中度較高。
中國醫學影像設備市場規模在2015年為53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22億美元,CAGR約18.1%,增速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來自 EvaluateMedtech)
醫學影像行業的發展不僅包括外部的促進因素,還包含內在因素的不斷推動。36Kr研究院總結了醫學影像行業的外部和內部發展驅動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支持是醫療影像行業變革的主推手
政府近幾年不斷推出相關的支持政策和行業發展指導意見,政策紅利遍及產業鏈上各個細分領域,這些政策涉及到國產醫學影像設備、獨立第三方醫學中心和AI輔助診斷等。
(來自 36Kr研究院)
2醫學影像相關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影像技術的發展和豐富使醫學影像從“ 輔助檢查手段” 變為現代醫學最重要的臨床診療方法。
接下來醫學影像將向四個方向發展:從單一形態向結構+功能融合型影像發展,從大型設備向小型化、移動式和床邊化儀器發展,從單純的影像檢查向影像與治療相結合的設備發展,從單純的醫師診斷向結合AI輔助診斷的方式發展;
更先進和便利的影像診斷設備和人工智能診斷技術將使臨床診療將更加依賴于影像檢查。
3與發達國家的醫學影像行業差距很大
我國醫學影像行業遠落后于美國,無論是影像設備、影像信息化、獨立影像中心,還是影像診斷水平,均與美國存在很大差距,但這也使得我國的醫學影像行業發展機會較多,未來產業結構也將進一步豐富。
4患者和影像醫生在醫療影像方面痛點多
患者誤診率高、看病貴看病難和重復拍片,醫生工作重收入低、影像可視化程度低和診斷經驗積累緩慢等均是目前國內醫學影像行業面臨的痛點,而影像遠程診斷、獨立影像中心、智能診斷均有助于解決這些行業痛點。
醫學影像設備主要分為核醫學設備、磁共振成像(MR)設備、X射線設備、超聲設備、熱成像設備以及光學成像設備,如下圖所示。目前市場規模占比較大的是MR設備、X射線設備和超聲設備,而核醫學設備增速更快。
不同的檢查設備有不同的臨床應用場景和適應癥,檢查圖像的精度也有所差別,如DR是醫學影像中最基礎的檢查和診斷技術,磁共振對神經、肌肉和軟組織的診斷有獨特優勢,而PET類設備對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指導治療、以及心血管病的診斷尤其適合。
PET-MR是目前醫學影像領域最尖端的診斷技術,也代表了一個廠商的最高技術水平。不同設備根據技術的先進性其單次檢查價格也不盡相同,如最基礎的DR檢查一次100元,而高端的PET/MR檢查一次最高需15000元。
下圖是主要影像設備的影像檢查示例圖對比。PET/MR和PET/CT均是PET功能成像和MR或CT結構成像的融合,更有利于對疾病的診斷;SPECT屬于功能成像;MR和CT屬于三維結構成像,而DR屬于二維結構成像。
1影像設備進口替代潛力巨大
目前,絕大部分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市場都被進口品牌占據:上一代X射線攝影設備(CR)國產化率低的原因是之前基本沒有國產品牌,且該類產品銷量逐漸減少,國產廠商主要發力與新一代數字X射線攝影設備(DR),這也使得DR在國產化率上更具優勢;高端產品如CT、彩超、DSA和超導MR等的國產化率還較低。
從品牌在醫院類型的分布上可以看出,三級醫院更偏好進口產品,醫院級別越低,對國產品牌的接受度越好,國產產品占比也越高,當然這與低端醫院的經費不足而國產產品的價格更具優勢有關。
雖然目前國內市場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仍然很低,但也表明影像設備的國產替代潛力巨大,近幾年隨著國產設備廠商如聯影等的崛起,國產影像設備尤其是中高端產品逐漸具備了于國際巨頭GPS抗衡的實力,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提升。
2014年進口和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對比
(華泰證券研究所)
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是國家最高級別的科研計劃,代表了申請單位的技術研發實力,其中的“數字診療裝備研發”專項承載著相關高端醫療設備的國產化使命。
影像設備領域獲得資助名單如下表(數據來自科技部官網)。獲得專項最多的是上海聯影,共獲得7個專項,涉及PET、MR、CT、DR和DSA,說明其在各個產品線上均具備了領先的研發實力。
2014-2016年,衛計委連續開展了三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進入該遴選名單的企業有上海聯影等國產優秀醫療設備企業。遴選名單為醫院購買國產設備提供參考,入選的影像診斷產品統計如下表(PET類設備還未開始遴選,數據來自衛計委官網)。
(來自聯新團隊整理)
2大型醫療設備配置證有利于對國產設備扶持
國內大型醫療設備分為甲、乙兩類,長期實行配置許可證制度。定期由衛生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負責編制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確定全國規劃控制數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劃配置數量。
甲類設備由國家衛計委統一集中采購(醫院申請,省衛生部門審核,國家衛生部門審批,衛計委公開招標集中采購,),乙類設備有部分省份集中采購;
(來自聯新團隊整理)
國產優秀醫療設備遴選名單為醫院購買國產設備提供參考,但企業認為入選產品將在招標采購中獲得更大優勢;2014年,衛計委已在蘇、浙、滬、粵和成都開展試點,對采購國產設備不再要求配置證。
山東、四川、湖南等多個省份在醫療設備采購上明確規定優先采購國產設備,對采購進口設備嚴格審批,四川省明確規定二級及以下醫院只能采購國產設備。
目前仍然利用配置證進行行業監管的方式有利于實現向國產設備廠商傾斜的支持政策。